文章来源:《domus》中文版/156期
导语
许柏鸣:金汐奖的前身是“深圳国际家具展优秀参展商评选”, 为了增强识别性并便于传播,同时也因为看到当时国内家具业中各种奖项普遍存在的价值观有偏,且多数都缺乏明晰的定位、更高的格局、视野与标准,高度同质化,所以,我们决定在一个有足够高度的基石上进行品牌化运作,遂起名“金汐奖”。金汐奖起名时借用的直接含义是“金色浪潮”,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金色”,意指该奖项的含金量一定要高;二是“浪潮”,即有潮汐或潮流之意,潮流的本意是由潮汐引起的水流运动,比喻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
这样,金汐奖创办的初衷就清晰了,即鼓励高水平,同时又能在社会生活形态的各个方面与时代跳动的脉搏共振的优秀作品, 前者是静态的标准,后者则还要求与时俱进。金汐奖品牌化运作以来迄今已有七届,其定位与价值标准从来没有改变过。
domus China:作为这个奖项的掌舵人,您认为这个奖项在自身的成长和贡献这两个角度上,难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许柏鸣:金汐奖自身的成长和贡献与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现实条件的掣肘,但又必须超越这种水平才能摆脱这种制约并具有引领性,这就意味着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必须要有定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初心体现在具体的标准上就是含金量与动态进化能力两个方面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并可持续,标准的坚守是金汐奖的生命之所在。
奖项的含金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参选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更准确的表达是能否吸引业内外最优秀的设计师和最优秀的作品来参评,如果没有这种代表性或不能建立在一流作品基础上来开启评审程序的话,那么公信力和权威性就树立不起来;二是评审本身是否足够高水平,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对于前者而言,挑战在于金汐奖品牌的影响力和口碑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淀,这将决定我们自身的成长速度;对于后者而言,挑战在于我们所聘请的评审团成员是否具有足够的学术水平、权威性和专业的多维度性、全面性和互补性,能否杜绝人情因素的干扰、杜绝腐败。
要说优势的话,那就是一份朴素的情怀。我们恪守着自身价值观的端正,肩负着对行业、社会、国家、人类和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有着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独特理论体系的支撑,这个理论体系是在汲取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自身的现实条件、生活哲学、社会文化和国家禀赋而形成的,并始终保持着开放性和包容性,始终保持着与国际的同步。
再者,我们有着严格的工作纪律、精细的评审程序;我们有着愿意奉献并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评委库和一个逐梦中的年轻工作团队。
domus China:从金汐奖组委会的视角上来看,请对本届的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做一个点评。
domus China:从您个人学术研究的角度上来看,您如何看待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如何看待金汐奖?
domus China:从金汐奖的角度上来看,您如何看待中国设计的整体发展?
domus China:从您个人学术研究的角度上来看,您如何评价当下的中国设计?对未来的中国设计有什么展望?
导语
domus China:您作为首席评委参与“金汐奖”评选并深入这届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您对本届设计周,以及对这个奖项的印象是怎样的?
柳冠中:我之前参加过的国内各种设计奖项大多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主要以工业和制造产品为主,其中有包涵家居的内容,但也都是家电类的产品。说实话,类似于“金汐奖”这样偏家居类的设计奖项我参与的还是较少。相较于我之前参与过的在东莞和广州举办的以商展为主体的设计奖项来说,我个人感觉“金汐奖”的整体专业程度水平要比它们强很多,首先,从“金汐奖”整体的奖项设置范围来说, 其覆盖面很广,不仅仅局限在“造型”或者“商业价值”上。另外,从中国整个家居设计的产业来说,“金汐奖”不论是从征集的数量还是针对的产品类型,都很有代表性,同时评审机制也具有专业性。这也是我近些年来一直在强调的,中国的设计类奖项发展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是时候诞生类似“金汐奖”这样针对专属行业和产业的专业类的奖项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设计行业的发展。
domus China:您之前因为批评德国的“红点”奖备受关注,不知您如何评价奖项的设置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柳冠中:平心而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众多设计类奖项的设置对于中国整体的工业设计发展是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的。奖项的设立有助于鼓励大家更加积极地去看待和理解设计,尤其是对院校的年轻学子而言,奖项如同一张入门券,拿了奖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评职称,都算有个依据。随着市场化不断地深入,企业在参与奖项这件事上也比较积极,企业拿奖有利于它自身的宣传和营销,提高品牌的认知度,这个是必要的,这些都在无形中推进了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如果要抓工业设计,它肯定首先抓奖,因为相对来说,抓奖是最容易出效果的,一开始就很热闹, 参与者往往都是几千甚至上万,再经过一轮专家评审,其实评审过程就又做了一轮广告。最终获奖以后,颁奖典礼也都搞得非常隆重。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在中国,设计评奖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来说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不赞同目前社会上一些奖项所推崇和强调的“设计落地”和“价值转化”的做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培养一个人才不能光靠学校,要靠社会,企业要有责任。你不能指望着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从学院一出来就能给企业一个成熟完整的商业产品,这不现实,我们需要一个足够包容的环境给他们这些青年人一些时间和试错的空间。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很多企业主认为设计就是挣钱的用具和手段,是一种营销策划。中国的制造业尽管发达,但绝大多数的生产流水线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不少都是国外淘汰下来的,客观地说,中国工业发展仅仅停留在制造层面,而非“智”造,所以我这认为这是中国工业设计的重大问题和机遇。
目前,我们的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并没有理解这一点,一味地强调“短、平、快”,挣快钱,而设计恰恰是事前干预,而事前干预并没那么简单,设计师的工作应该是一套体系,应该从产品决策的一开始就融入设计的概念,而不是将它作为后期配合市场推广的工具。现在,由于中国工厂的生产线或是模具都来自于国外,我们本土的设计师很难深入创新,只能按照老板和市场的意识在产品外观上做做美化,简单地说这是美工,而不是设计。
尽管中国制造这几年来进步明显,但还是都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没有从系统上深入地转变。因此,在奖项的设计上,我一直倡导概念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它能让我们优秀的设计师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系统地打磨一个理想状态的概念,有效的思考过程才会使他真正地了解设计本体的意义和设计的价值所在。思考有了,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去追求。
domus China:在这些年的一些公开交流中,您时常会提到 “中国方案”,不断反思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这些年观看和思考下来,您对“中国方案”的理解有变化吗?您觉得当下“中国方案”要面对和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
柳冠中:我记得,汪洋在到中央任职之前,临走的时候在广州开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家座谈会,在会上汪书记再一次强调中国制造产业的发展需要“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可是会议座下企业家却窃窃私语道:“今天转今天死,明天转明天死,慢慢转慢慢死。”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企业家还没有真正明白转型的意义和作用。由此,我们也能从侧面看到中国设计本身所处的真实地位和角色。确实,一开始企业很重视设计,但大都是为了外观、为了销售。目前来看,这一关已经解决了,但是中国的设计往下怎么走?我们不能老停留在基础的外观和销售层面。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制造一个国民生产总值所耗费的能源,是日本的11倍,是欧洲的7倍,这样高的生产耗能是要不得的,它迫使我们不得不转型。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 咱们的企业主又是怎么理解转型的呢?过去做杯子现在做手机,过去做手机,现在只能做芯片……他们所做的是转产而不是转型。
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本上是因为大家对于工业设计的理解陷入了一个误区,我们一谈到工业设计就认为是工业的设计,是指工业产品,其实不是。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以来,关于社会上所有设计的一个新的理念,这个理念就跟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工艺美术完全不一样。而在中国,很多人没有理解这一点, 没有把意识转过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现在大部分官员和老百姓认识的设计,都还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层面,所以大家追求的都是巧夺天工,是所谓的亮点和点子。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提倡中国必须走出一条解决中国人自己问题的设计之路,这条路是完全能走通且可持续的。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生活这么复杂,设计范畴涉及方方面面,这些都是我们原创的基础啊!就拿中国的外科大夫来说,一个好点医院的大夫一年能做几千个阑尾炎手术,而外国的大夫一年也就几十个,这么多的案例摆在那里,能说中国能摸不出经验来吗?可问题就在于我们自己脑子坏掉了,思维总是跟着外国人走。如果中国人能从这么多的案例中发现问题,自己攻关,是不是就能创造中国的特点了?
所以真正的中国风格不是加一个祥云纹,或是弄个故宫红,而是真正把老百姓生活问题解决好,这样也就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的设计文化就是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问题,中国从地域来说南北东西各5 000公里,生活方式差别很大,怎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生活,在我看来,设计就是创造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生存方式。如果把中国的生存方式真正摸出来,那就是中国的设计风格。再过几百年,这就是这个时代中国的风格沉淀出来了,绝不是唐明皇或是清宫的那些,那一页翻过去了,永远是历史,只能像大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我们现在常说非物质遗产活化,其实活化的概念是要在土壤里扎根,可现在我们看到的非物质遗产的东西能扎根吗?只能算是知识点缀,点缀是需要的,但它不是中国的主体,因为没有生活的土壤,所以现在我们讲的继承传统全是玩赏的东西,玩赏的东西是需要的,但是它决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因为主体的问题没弄清楚,我们所说的中国风格、中国方案就还是一句空话。当然,中国方案的出来,也不可能是一下子的事情,可能要几十年,但是这条路必须走。
domus China:在现场很多企业和设计师都非常期待能和您交流,对于企业和这次得奖的或者没得奖的设计师,您有什么想要共同交流和分享的吗?
柳冠中:在这次评审现场,我注意到一个青年设计师,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做椅子,现场我就鼓励他,让他坚持做下去。因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商业时代,让一个青年人沉下心去设计并真正落地一件成熟的作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我想对于这个青年的设计师来说,我们给予他一些鼓励,或许他就能坚持往做下去了。
我知道的一家美国办公品牌,数十年都在打磨一把座椅,我想这要是放在中国是绝不可能的,别说十年,就是设计师只要求做两年,估计企业家就得说你有病了,他们希望的是两个月, 从设计到生产两个月完成。这种“中国速度”完全就是反设计的,这不就是在变相地鼓励我们的设计师去抄袭么?
所以我真心希望不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能善待我们的青年设计师,尊重设计,尊重规律。只有这样我们中国设计才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中国的设计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domus China:对于设计周这样的活动,以及对于“金汐奖”,您有什么期待和寄语吗?
柳冠中:如果有可能,我觉得金汐奖还应该再聚焦和专项化一些。就像我刚开始所说的,中国的设计类奖项发展了二三十年,现在应该更加细分化了,因为只有这样,奖项才能办得持续,办得有特色、有价值。如果还是泛泛地评奖,什么都想装进来,这样的奖项没办法让人记住,对于行业的发展也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在此,我也想呼吁像domus这样的专业媒体,有机会将国内的各个设计奖的组织方组织在一起,分享一下各自的经验,避免重复,避免资源浪费,这样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国设计类奖项的良性发展,从而服务于整个设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