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报名通道关闭后,金汐奖正式进入紧张严肃的海选评审阶段,期间组委会办公室接到了不少企业关于名单发布日期的询问,2022金汐奖海选入围名单现已整理就绪,本周将陆续出炉,敬请期待和关注。
在评选过程中,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参评作品投射出的一些新品趋势,趋势中有惊喜,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我们觉得有必要在海选入围名单正式公布之前,特别专访金汐奖策划总监、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战略拓展中心主任崔卓君(以下称小崔老师),结合评审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再谈2022年金汐奖的三大革新。
金汐奖自成立就一直秉承着“科学设计,持续创新”的理念。2022第八届金汐奖我们依旧要把“鼓励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原因有三:
1. 企业依然认为不需要创新,不需要原创就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这种思维普遍存在,以至于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原创性仍旧不高,行业设计生态的土壤不够肥沃。
2. 企业没有找到创新的有效路径,这背后是企业战略思维和具体执行层面的系统性缺失。我们只有通过推举领先者进而形成头雁效应。
3. 新生代设计创新者正在努力创业,并愿意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向主流市场靠拢,对于他们我们理应给予鼓励。
往届金汐奖侧重设置综合性奖项以扩大参报范围,泽及更多家居、泛家居企业。今年,在保留家居业几大常规类目的奖项的同时,金汐奖依据创新特点对大类奖项进行了细分。2022金汐奖奖项的革新方向是什么,有什么引导意义?
小崔老师:我们发现传统的价值观里面,一件好的产品等于高颜值、精做工、高品质、好材料,但不断更新的市场需要的是代表未来的、有前瞻性的产品,我们的眼光应该更多地落在底层技术创新、社会责任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绿色生态理念的践行等方面。因此,设计产品应该要具备高科技、智能化、互联网化、多功能集成,还有材料技术的深层次创新等能力。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产品的外观并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从美学上的量变走向产品整体设计能力的质变。
因此,2022第八届金汐奖没有固守在原有的堡垒、原有的存量市场,而是一直在引导和推动全行业去创新,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22金汐奖实行素人制、神秘评审团机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七届以来,仰以全球各领域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教授之专业实力,金汐奖终选评审团的发布一直备受行业瞩目。今年,金汐奖大胆革新,面向全行业招纳并由金汐奖组委会严格筛选,最终组成2022金汐奖神秘终选评审团。拆除以往的条条框框,让评委深入展会,以隐匿身份暗访的形式,与参评者进行纯粹的设计交流,这对参评者和评委来说,都是一次非同一般的体验。
神秘评审团设立的初衷是什么,大致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体验,能否跟我们描绘一下?小崔老师:实际上金汐奖每年都在复盘和革新,无论是奖项、赛制还是评选标准等等,要保证高含金量,优化和迭代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往的终选讲究仪式感、大阵仗,参评者在各自的展位上等待金汐奖评委的到来,严肃、规范地展示和陈述产品的特点,再由评委结合个人专业的评判视角以及金汐奖的评选标准给参评产品打分。单从实施的角度来看,整个流程是没有问题的,但从参赛体验来看缺少立体感和层次感,这是策划本届金汐奖时我在思考的问题。于是便有了神秘评审团这个提案。神秘评委可以自由进入到展会,而不需要通过任何仪式化的巡场去完成。神秘评委可以和设计师进行无缝的交流,说白了就是将产品的设计理念更通俗化地表达出来。由于不知道评委老师是谁,设计师会一视同仁,像对待自己的用户一样敞开心扉地讲自身的一些痛点,这样的不明确反而构成了另一种自由而透明的语境。
关注金汐奖的朋友也许能感觉到,从全年来看,金汐奖的发声是有起伏的,最高声量集中在深圳国际家具展期间,依托展会密集的人流动线让获奖企业和产品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但我们发现,产品不是一个单薄的符号,点状的、平面化的传播无法将出类拔萃的产品背后的“真相”呈现给大众,往往因为大众“get”不到一个产品的设计点,使得产品本身的优势和评选的高度失去信服力,这无疑是一种损失。因此,把传播线拉长是金汐奖今年做的第三大革新。海选入围名单由集中发布改为依序发布,颁奖典礼也从展会期间推至展会后举行,终选发布后的持续报导也将成为传播的重点。
小崔老师:首先,金汐奖传播的初心一直是没有改变的,即帮助获奖企业更好地发声。从往届的效应来看,我们也的确做到了,但如果金汐奖仅作为一个三、四天的热点事件,这是不足以让我们的获奖企业持续受益的。我们可以不仅限于展会,而是依托和围绕展会,搭建更大的平台,创造环境和条件,让获奖企业去讲好他们自己的产品故事和设计理念。站在金汐奖的角度,获奖企业持续发挥影响力同样能够起到反哺作用。金汐奖要与企业建立长久而稳固的联系,将产品技术的可行性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从而促使产品价值更好地传递和转化,这不是短期内的爆破能够实现的。无论是获奖企业还是金汐奖本身,我们都应该扮演好故事的讲述者这个角色。专访到此结束,金汐奖革新的初衷也逐渐明晰:号召全行业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上挣脱同质化的镣铐,找准定位,内化和夯实自身。大浪淘沙,扎根下来的一定是有质感、理念深厚的好的产品和独特的设计思维。